欢迎访问皇族俱乐部

专注于填料、曝气器的生产销售

厂家直销,型号参数齐全,价格实惠。

全国咨询热线

13861513465

产品展示

新闻中心

填料

135的突破与15亿的挑战

作者:皇族俱乐部 发布时间:2024-04-02 08:16:01
  

  翻看8月份的机构调研统计,曾经近乎刷屏的医药/医疗公司已难觅踪影。除了长期处在机构调研前沿的迈瑞医疗,去年中上市的纳微科技同样获得不少机构关注。在8月的两次调研中,这家上市首日较发行价大涨超12倍的公司共接待了377家机构,这中间还包括79家私募。

  严格来说,入选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名单的纳微科技并不属于医药行业,但其超过8成的收入来自生物医药,而且在生物医药核心环节突破了“卡脖子”技术。更关键的是,纳微科技的业绩处于快速地增长当中,2022H1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3.73%。

  纳米微球是直径在纳米和微米尺度范围的球形粒子,其重要应用是色谱。色谱技术是目前分离复杂组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几乎是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的唯一手段,直接决定了药品的纯度和质量,也是主要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在单克隆抗体生产中,分离纯化环节成本即占整个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 65%以上。

  色谱柱是色谱系统的心脏,色谱填料又是色谱柱的核心材料,二者被誉为色谱“芯”。色谱填料就是具有纳米孔道结构的微球材料,其粒径在微米尺度范围内,而色谱填料上的孔径则以纳米衡量。色谱性能取决于填料形貌结构、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孔道结构、比表面积等参数。

  作为生物医药、平板显示、分析检测及体外诊断等领域不可缺的核心基础材料,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制备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多门学科专业相关知识与前沿科技,壁垒较高,与光刻机、操作系统、激光雷达等一同被《科技日报》列为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技术。当前色谱填料领域主要由GE Healthcare、日本Tosoh、Bio-Rad、安捷伦等大的跨国公司所主导。

  生物医药是纳米微球的主要应用领域,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纳米微球材料需求的天花板。据 Frost&Sullivan 报告,全球生物药在单抗类商品市场增长的推动下,预计从 2019 年的 2864 亿美元增长至 2024 年达到 456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9.8%。其中,中国生物药市场发展迅速,预计 2018 年至 2023 年复合增长率为19.4%,届时将达到6357 亿元。

  纳微科技自设立以来,专注于高性能纳米微球的制备和研究,突破并掌握了微球精准制备底层技术,实现了不同基质微球材料制备中粒径大小及粒径分布的精确控制,孔径大小、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精准调控,表面性能和功能化的调控以及产业化生产应用。

  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投入自然不能少。2018-2020 年纳微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 2611万、2939万、3327万元。完成上市的2021年,投入研发费用大幅度增长至 6609.66 万元,占营收比重为 14.81%。截至 2022年6月底,纳微科技共有研发人员185人,较上年同期增长65.18%,占员工总数的25.52%。

  有了研发做依托,在业内进口色谱填料微球的粒径分布变异系数一般超过10%的情况下,纳微科技已能做到3%以下。而且填料基质种类覆盖齐全,是全球少数可同时生产硅胶、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和琼脂糖或葡聚糖等四种性能互补填料的公司之一。

  此外,纳微科技还是全球少数几家可以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公司之一,除了在苏州工业园区拥有12000平米左右的研发、生产基地外,在常熟还建有18000平米左右的生产基地。部分产品出口至韩国、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表明公司产品可同时实现用户对产品质量、数量及稳定性三方面要求。

  2017 年以来,纳微科技的客户群体不断扩充,恒瑞医药、上海复星、江苏豪森、丽珠集团等均是公司客户,且采购金额也呈扩大趋势。2021H1,公司色谱填料及层析介质产品客户 289 家,较上年同期增加 61 家;2022H1,该数字就增加至388 家。其中,应用于药企正式生产或三期临床项目的色谱填料和层析介质产品营销售卖收入约 0.82 亿元,占本期填料和介质产品收入的 41.05%。

  除了生物医药,纳微科技还大力布局平板显示和体外诊断,实现了液晶面板控制盒厚的关键材料——间隔物微球的突破,打破了长期以来只有日本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的局面。当然,纳微科技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生物医药,2021年收入占比达到87.95%,2022H1在体外诊断业务收入快速地增长的情况下,该数字才降为82.2%。

  在自研之外,纳微科技也充分的发挥资本的作用。2022 年上半年纳微科技先后收购英菲尼、RILAS 和赛谱仪器等三家公司。其中,苏州英菲尼主要是做检测及纳米科技领域的技术开发及服务;RILAS 主要为美国药企以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色谱分离纯化服务;赛谱仪器则主营蛋白纯化系统。

  以上三笔收购,帮助纳微科技加强了在磁珠微球材料的研发,拓展了北美市场,实现从色谱填料、色谱柱拓展到蛋白纯化设备,加快耗材、仪器设施一体化。

  A股CDMO板块在过去两年股价表现十分亮眼,背后是我国生物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处于国产替代阶段的色谱填料,自然受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国产替代的双重红利,纳微科技的业绩也确实迎来迅速增加。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苗的推广及进口填料供应周期的拉长,给国产填料带来前所未有的契机。

  2020年,纳微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05亿元,同比增长58.05%;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10.31%,达到7269.28万元。2021年,纳微科技营收和归母净利润维持了较高增速,分别同比大增117.74%和158.75%。

  2022年上半年,纳微科技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7.41%和153.73%,达到2.94亿元和1.65亿元,净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当然,在剔除上述三家公司合并口径以及投资收益的影响后,纳微科技上半年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降至66.25%和72.01%。不仅逊色于合并后,而且低于去年全年。

  在近几年业务扩张的同时,纳微科技的销售毛利率维持在80%左右,2022H1为81.22%。不过未来高毛利率可能会受到挑战。浙商证券预计,受蛋白纯化设备毛利率拉低影响,纳微科技2022 年全年毛利率会略有下滑。

  在业绩迅速增加的拉动下,纳微科技2022H1销售净利率达到57.16%,为历史最高,较上年同期提升17.71个百分点;加权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82%,较上年同期提升3.42个百分点。

  不过,iFinD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上半年纳微科技的营业周期达到571.05天,较2021年同期增加了160.28天;存货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58.27天和2.01天。但是应该支付的账款周转天数却较上年同期大幅度缩短了64.1天,为95.26天。说明公司流动资金和存货周转效率下降,同时又需要额外的资金来支付给供应商。

  不仅如此,截至2022年6月底,纳微科技应收账款余额1.47亿元,占上半年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49.88%。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说明纳微科技为了取得更多的市场,在资金上做了不小让步。

  考虑到上半年的疫情和供应链压力,的情况也不难理解。好在目前纳微科技还有4.21亿元的货币资金,且负债率仅有18.69%(2022H1),暂时没有太大压力。

  相比于财务方面,来自解禁的压力对于纳微科技来说更实在。IPO时,纳微科技共有22家首发股东。其中IPO前1年新增了8家机构股东,包括高瓴益恒、苏州纳合、红杉智盛、上海药明康德等。

  2022年6月23日,也就是上市一周年之际,纳微科技有高达1.09亿股首发股东限售股份解禁。目前个人股东宋功友、高管胡维德和机构股东苏州工业园区新建元生物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华杰(天津)医疗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处于减持状态。

  不仅如此,到今年12月27日,还将有3716.67万股首发股东限售股份解禁。再加上2023年1月12日即将解禁的302.59万股定增股份,前后7个月的时间,纳微科技共有约1.5亿股解禁,占总股本近4成。

  解禁洪流加上部分股东迫不及待的减持,必然会给纳微科技股价带来不小压力,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这个风险不容忽视。

  当然,股东如何明智的选择,上市公司很难干预,能做的只是经营。从今年上半年的收购能够准确的看出,纳微科技在充分的利用上市后长期资金市场的优势来发展自己,这个优势自然也包括募资。

  面对持续增加的下游需求,纳微科技先于今年6月完成了1.97亿元的定向增发,又于8月底发布了不超过6.7亿元的可转债募资预案。根据预案,纳微科技拟将其中的4.75亿元用于年产600吨生物层析介质和2吨手性药物分离纯化项目,剩余的1.95亿元则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除了募资扩产,纳微科技对于人才的吸引和重视也在上市后充足表现了出来。在IPO时,纳微科技核心技术人员仅有创始人江必旺、陈荣姬夫妇及董事林生跃,到2021年年报时又增加了刘劲松和刘晓东两人。

  上市一年内,纳微科技陆续引进陈武博士、何学梅博士、周新博士等多位行业顶尖技术专家,在生产端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制药企业管理经验的雒家良博士领导质量和生产体系提升工作。

  更为引入注目的引援是今年5月1日接替实控人江必旺任总经理的牟一萍。据纳微科技介绍,牟一萍具有超过二十年生命科学领域的丰富经验,曾任职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兼生命科学与化学分析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GE 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大中华区总经理等职务,打造了堪称业界一流的售前售后团队。

  在招股书中,纳微科技直言,公司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效应较弱。而从上市后尤其是今年以来的动作能看出,纳微科技在充分的利用长期资金市场所带来的优势,以期改变曾经的劣势,实现更快的发展。

  长期看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CDMO产业从欧美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也将为纳米微球带来不小的市场需求。但是也应该看到,新冠疫苗所带来的行业高景气势头正在过去,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融资热度也有所波动,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下游的需求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波动的。

  而对于纳微科技来说,目前的所有动作,都是为了把新冠疫苗所打开的进口替代的一小扇门进一步推开。

  财经号声明: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别的问题,请联系本站。

  《英才》杂志创刊于1997年,是一本专注报道公司领袖和领袖公司的商业杂志。主要提供财经资讯,资本、股市、大公司、企业领袖等最新动态以及财经方面的深度解读。

相关资讯